您当前的位置:TPY时尚网资讯正文

肝病应该如何调理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应该怎样治疗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18-04-09 00:58:57  阅读:384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钟楚红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如何治疗?首先要正确认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然后根据治疗原则选择治疗药物和治疗方法,同时还要注意日常生活中的调理。下面看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如何治疗吧。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种与胰岛素抵抗(IR)和遗传易感密切相关的代谢应激性肝脏损伤,其病理学改变与酒精性肝病(ALD)相似,但患者无过量饮酒史,疾病谱包括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NAFL)、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及其相关肝硬化和肝细胞癌。

  一、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主要治疗原则

  1、脂肪肝的防治(基础治疗)

  ①、生活方式干预。

  ②、改善胰岛素抵抗,纠正代谢紊乱。可选用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胰岛素增敏剂(二甲双胍、吡格列酮、罗格列酮)以及他汀类等药物。

  ③、祛除与发病相关的因素,如肥胖、营养不良等。

  ④、避免其他肝损因素:特别是酒精和药物。

  2、肝炎、肝纤维化(发病机理)的药物治疗

  ①、肝细胞保护剂:熊去氧胆酸。

  ②、抗氧化剂:维生素E、水飞蓟素(宾)、S-腺苷蛋氨酸和还原型谷胱甘肽等。

  ③、肠道微生态调节剂培非康、酪酸梭菌。

  ④、抗炎细胞因子、抗肝纤维化。

  根据疾病活动度和病期以及药物效能和价格,合理选用多烯磷脂酰胆碱、水飞蓟素(宾)、甘草酸制剂、双环醇、维生素E、熊去氧胆酸、S-腺苷蛋氨酸和还原型谷胱甘肽等1~2种中西药物,疗程通常需要6~12个月以上。

  3、相关疾病治疗

  ①、肥胖的治疗;②、高血脂的治疗;③、代谢综合征的治疗;④、糖尿病的治疗。

  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生活调理

  有氧锻炼对减轻体重和改善胰岛素抵抗有效,体重减轻之后常常伴有肝内脂肪侵润程度减轻和肝酶的显著下降。一般需要一定程度的体重(避免过快的体重减轻>0.5KG/每周)下降才能有益于包括NAFLD在内的代谢综合征组分的康复。观察改变生活方式治疗6~12个月,体重是否降低5%以上。欧洲观察控制热量、坚持锻炼、戒烟酒70-90岁老人全因和个因死亡率下降50%以上。

  1、低糖低脂多膳食纤维,减少含蔗糖饮料以及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中等程度的热量限制,肥胖成人每日热量摄入需减少500~1000千卡(约每日饮食量的2-3成),即进食7-8分饱。

  2、中等量有氧运动,每周4次以上,累计锻炼至少150分钟。相当于每周快走15公里,每周五日,每日3公里(每10分钟1公里,每日30分钟)。

  怎样预防过敏性鼻炎?过敏性鼻炎主要由于外界刺激物(即过敏原)引起的,因此预防措施应该是尽量避免过敏原。那么注意生活细节则是运放过敏性鼻炎发生的最简单方法。

  1、过敏者要尽可能避免一切可疑或已知的过敏源,如:花粉季节飘散于空中的大量花粉;家中的尘螨、霉菌、宠物皮屑、蟑螂的排泄物等。

  2、对于某些已知的过敏源,一经查出,要立即转移病人的生活环境,如:病人住房周围种有一些花草、树木、过敏者应将这些过敏原移走。

  3、对儿童患者不宜任其在草地、落叶很盛的庭院或森林内长时间逗留玩耍。

  4、对屋尘螨虫过敏者打扫卫生时应戴口罩;家中装修后要彻底通风,3个月后再入住。

  5、房间使用空调要每月检查一次空调器的过滤膜、冷却盘,及时更换或清洗。在空调房间里,不要将送风口的冷风直接吹到人的身上。

  6、加强体育锻炼(如:步行、打太极拳等),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7、在春秋季发病前夕,尽早请教医生采取药物预防治疗,可使过敏患者平安度过花粉季节,即使发病也能减轻症状。

  8、积极治疗过敏性鼻炎,可预防哮喘发作。广大患者要提高诊疗意识,认真做到“三早”:早期发现,早期控制,早期治疗。

  伊波拉病毒是什么呢?它又叫做埃博拉,是一种非常罕见的病毒。那么你了解伊波拉病毒吗?知道伊波拉病毒感染需要哪些条件吗?知道它的致病原理是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下伊波拉病毒,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这种病毒是发生在1976年的苏丹南部和刚果(金)(旧称扎伊尔)的埃博拉河地区,并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埃博拉”由此而得名。

  埃博拉是一个用来称呼一群属于纤维病毒科埃博拉病毒属下数种病毒的通用术语。是一种能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产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传染病病毒,有很高的死亡率,在50%至90%之间,致死原因主要为中风、心肌梗塞、低血容量休克或多发性器官衰竭。

  致病原理

  第4个埃博拉毒株(Reston)能引起人以外的灵长目动物致命性的出血性疾病;文献报导有极少数人感染此病毒,临床上无症状。1976年在苏丹流行时,病死率为53.2%;在扎伊尔,高达88.8%。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对人类危害最严重的病毒之一,即“第四级病毒”。有些患者在感染埃博拉病毒48小时后便不治身亡,而且他们都“死得很难看”,病毒在体内迅速扩散、大量繁殖,袭击多个器官,使之发生变形、坏死,并慢慢被分解。病人先是内出血,继而七窍流血不止,并不断将体内器官的坏死组织从口中呕出,最后因广泛内出血、脑部受损等原因而死亡。照顾病人的医生护士或家庭成员,和病人密切接触后可被感染。有时感染率可以很高,如苏丹流行时,与病人同室接触和睡觉者的感染率为23%,护理病人者为81%。医院内实验人员感染和发病也有好几起。

  埃博拉病毒主要是通过病人的血液、唾液、汗水和分泌物等途径传播。实验室检查常见淋巴细胞减少、血小板严重减少和转氨酶升高(AST>ALT),有时血淀粉酶也增高。诊断可用ELISA检测特异性IgG抗体(出现IgM抗体提示感染);用ELISA检测血液、血清或组织匀浆中的抗原;用IFA通过单克隆抗体检测肝细胞中的病毒抗原;或者通过细胞培养或豚鼠接种分离病毒。用电子显微镜有时可在肝切片中观察到病毒。用IFA检测抗体常导致误判,特别是在进行既往感染的血清学调查时。实验室研究有很大的危险性,应该只在有防护措施防止工作人员和社区感染的地方开展(4级生物安全实验室)。

  感染潜伏期为2-21天。感染者均是突然出现高烧、头痛、咽喉疼、虚弱和肌肉疼痛。然后是呕吐、腹痛、腹泻。发病后的两星期内,病毒外溢,导致人体内外出血、血液凝固、坏死的血液很快传及全身的各个器官,病人最终出现口腔、鼻腔和肛门出血等症状,患者可在24小时内死亡。

  在大约1500例确诊的埃博拉案例中,死亡率高达88%。

  埃博拉是人畜共通病毒,尽管世界卫生组织苦心研究,至今没有辨认出任何有能力在爆发时存活的动物宿主,认为果蝠是病毒可能的原宿主。因为埃博拉的致命力,加上目前尚未有任何疫苗被证实有效,埃博拉被列为生物安全第四级(Biosafety Level 4)病毒,也同时被视为是生物恐怖主义的工具之一。

  尽管医学家们绞尽脑汁,作过许多探索,但埃博拉病毒的真实“身份”,至今仍为不解之谜。没有人知道埃博拉病毒在每次大爆发后潜伏在何处 ,也没有人知道每一次埃博拉疫情大规模爆发时,第一个受害者是从哪里感染到这种病毒的。“埃博拉”病毒是人类有史以来所知道的最可怕的病毒之一,病人一旦感染这种病毒,没有疫苗注射,也没有其他治疗方法,实际上几近自己给自己判了死刑。用一位医生的话来说,感染上“埃博拉”的人会在你面前“融化”掉。唯一的阻止病毒蔓延的方法就是把已经感染的病人完全隔离开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原创性、准确性、真实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本站不承担任何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